超新星遗迹与附近H II区的关联研究观察

科技
0 83

中国天文学家对银河系超新星残骸HB9进行了多波段观测。这些观测结果发表在8月9日的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揭示了该残骸的性质以及它与附近离子化氢区域(H II区)可能存在的物理联系。超新星残骸是由超新星爆炸产生的扩散结构,包括来自爆炸的喷射物质和被冲击波扫过的星际介质。

对超新星残骸的研究对天文学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在星系的演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分散了超新星爆炸中产生的重元素,并提供了加热星际介质所需的能量。超新星残骸还被认为是加速银河宇宙射线的原因。

研究显示,年轻恒星形成于巨大分子云中,电离周围的气体并形成H II区。随后,当恒星爆炸时,它们在这些区域留下了超新星残骸。然而,超新星残骸和周围H II区之间的物理联系尚未得到全面研究。

HB9是一个相对年轻(约6600岁),位于距地球约2000光年的大型银河超新星残骸,附近有一个名为G159.2+3.3的小型H II区。HB9呈现出壳状的无线电形态,其角直径约为2度。至于G159.2+3.3,则比HB9更明亮、更紧凑,位于SNR壳体南边缘以北约2度处。

一支由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李江涛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利用密歇根-达特茅斯-麻省理工(MDM)天文台的麦格劳-希尔1.3米望远镜,检查了HB9和G159.2+3.3之间可能的物理联系。

观测结果显示,HB9在伽玛射线中较亮,但其形态与周围分子云的关联不明显。然而,在伽玛射线中,发现了该残骸与G159.2+3.3周围明亮的红外外壳之间的弱连接。

获得的数据显示,G159.2+3.3的多波段形态与银河H II区典型。这表明内部的巴尔末线和无线电辐射是热源产生的,而红外明亮的外壳则由年轻恒星发出的紫外光加热的尘埃组成。

研究发现,HB9东南壳体的径向速度在-30和+50 km/s的范围内。据天文学家称,这表明了可能存在超新星残骸冲击加热气体的情况。

此外,研究人员计算了HB9东南壳体的中值电子密度,结果为100 cm-3。有趣的是,G159.2+3.3的中值值约为50 cm-3。据论文作者称,这可能意味着G159.2+3.3的距离确实大于HB9,因此这两个物体没有物理连接。

“我们的密度估计表明,尽管G159.2+3.3看起来更明亮、更紧凑,但它很可能位于比HB9大得多的距离,因此这两个物体之间没有物理联系,除非HB9中的冲击压缩气体具有显著较低的填充因子”,科学家得出结论。

0 收藏 分享 举报
  • «
  • »